论坛 >  龙胜板路 >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龙胜的历吏背景、时间级路线
发贴 回贴
返回列表
阅读:127回复:19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龙胜的历吏背景、时间级路线
  •   admin@bbs
  • 发贴:152
  • 回贴:19
  • 消费:95
  • 积分:798
楼主 发表于:2019-02-09 21:45:35

      1934年湘江战役后,当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多人翻越老山界分三路进入龙胜,经过境内的江底、芙蓉、马堤、泗水、石孟(今孟化、石村)、平等、广南、宝地(今宝赠、地灵)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地区,12月中旬离开龙胜进入湘西。红军在途经龙胜的长征路上,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及民族政策,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消除各族同胞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与疑惧。红军首长和政工干部亲自做宣传工作,上门拜访少数民族头人、老人,与他们座谈交心,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上层人士了解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与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长征经过龙胜虽然仅有10天时间,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沿途重视做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重视做少数民族的群众工作,红军优良的军风军纪给龙胜各族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扎下了根,处处体现了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精神,对中国革命胜利及龙胜发展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过龙胜的历史背景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长征的战胜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抗日。

      当时转移的目的地是去湘西北与贺龙、周逸群指挥的二军团和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六军团会合。红军突破敌人的第四道防线——湘江之后,即向越城岭以西的西延地域(今资源县境)前进。此时刚刚经过湘江战役,部队减员严重(由原来的86000多人,锐减到36000人左右),疲惫交加,序列不整,军委决定在西延地域休整一两天,以便集结部队,继续前进,其目的还是沿着红军六军团行军路线,从大埠头出湖南前往湘西北与二、六军团会合。此时桂、湘两省国民党军队均判断红军将由大埠头经车田出城步,因此敌“追剿总司令”何建令其第一、第二兵团的十五个师又一个支队,迅速向新宁、城步、绥宁、武岗方向转移,妄图配合桂军,前堵后追,对红军进行合击。正在西延地域集结,准备休整的红军,很快获悉了敌情的新变化。12月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定,甩脱敌人,继续西进。放弃从西延地区出城步的打算,向西深入越城岭山区(即龙胜山区)。12月4日,又决定进入通道以南及播阳所、长安堡地域。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它使刚刚经过湘江战役的红军避免了在不利条件下与敌人硬拼,使敌人以优势兵力在新宁、城步至武岗一线截击红军的计划落空。这就是红军长征过龙胜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红军长征过龙胜的时间、路线

      基于上述原因,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2月4日避实就虚翻越老山界,沿湘桂边境山区西进。12月4日开始分三路从龙胜东北部向西挺进,进入龙胜,至12月14日全部离开龙胜,进入湘西地域。

      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3万多人进入江底一带后,自东向西分三路横过县境的东北部,中路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组成的第1、第2纵队和第8军团的第21师、第23师,以及后卫第5军团的第12师,在纵队司令叶剑英、罗迈(即李维汉)和军团司令周昆、董振堂率领下走龙塘经坳头、芙蓉、布弄、昌背、太平、广南、龙平、平等等地,然后转出湘西流源、长安堡;左路是第三军团的第4、第5和第6师,在彭德怀、杨尚昆带领下走矮岭河口经马堤、牛头、崇林、江口、光明、庖田、宝赠等地,出湘西陇城、长安堡;右路是第1军团的第1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走湖南省茶园、五团进入芙蓉,经布弄、碧林、昌背、广南、平等等地出流源。

      红军过境,历时十天十夜,历经县境的江底、芙蓉、马堤、泗水、石孟(今石村、孟化)平等、广南、宝地(今宝赠、地灵)等地,于12月14日全部离开龙胜。





分享到:

  无回复内容...
返回列表
发贴 回贴


联系我们 | 清除Cookies桂林旅游微型论坛   Version 1.0
Powered By 龙胜温泉-桂林办事处 2012